工作两三年,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办?
职场核心竞争力是:热爱
个人观点,入职知识星球第七年,
我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能燃起漫长热爱之事,其实只会有一件。
就像我们会喜欢无数人,但爱的只会有一个。
事业上,如果我们能找到热爱之事,你就会忍不住沉迷其中,不断去做,只要坚持三年,你就能比行业里70%的人强,如果能坚持五年,能超过行业里90%的人。建议你一定要试试,避免人生兜兜转转总在重来。
什么是热爱之事?
无论你贫穷、富贵、疾病、失落,你都会去做的事,每当你与它相处,总觉时间过得很快,工作中遇到的每个问题,都像是惊喜,总忍不住去解决它,为此感到快乐,仿佛打游戏。
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
当你找到了热爱之事,你的竞争力也将如约而至。
仿佛是走进春天的枝头,总能长出嫩绿的鲜叶,繁茂的夏天再后,丰收秋天等你,冬天来了你在内心暖暖。
我们根据逻辑分析,世界大势所趋,去做选择,这样是聪明的做法。
但有时我们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去回避内心的渴望,勇敢的去选择,你的职场会迎来最长的春天。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你在一个领域做到头部,再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你会过得很好,哪怕这是古老的行业。
祝福你,年轻人,我们都是最棒的。
这个问题谁提的,我有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不是你自己:)
这个问题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大标题:
“工作两三年,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办?”
第二个是具体的:
“她今年25岁,快三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在一家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 平时一个人要做很多事情,感觉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没有核心竞争力,导致目前工作好没成就感。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使得自己更有核心竞争力呢?”
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没法回答的,即便加上了两三年这个限定,范围也太广。真有朋友问,我们就会追问,直到问出来一个可以有答案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几年没有跟这样阶段的同学打交道,但说说如果以前遇到同事有这样的困惑,我的看法:
1)先解决眼前的工作问题,梳理自己的工作。
工作任务是什么?每个月?每周?每天?
工作目标是什么?文字描述、KPI或OKR均可。
工作事项有哪几个大项:1)2)3),最多4项
工作事项所耗费的时间拆解:什么耗时间长?什么耗时不长效果好?
工作事项做得不好,可以改进的:怎么改进?
还可以自己接着列,搞明白这些,行动起来,就可以先想办法轻松地把现在的任务完成、完成得更好。
完成了工作任务,有了工作上的满足(至少会得到一些外部的鼓励了),那可以再回来看自己。
2)我的竞争力是什么?
有个著名的刺猬三环:我擅长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做什么能挣到钱?
这第二个方面就是看怎么提升了:
第一,想想我擅长做什么?也不用特别泛思考人生,就想具体这些工作里,什么是我“拿手”、“自得”的?这些什么可以变得更擅长一些?
(特别地,看看你擅长的,这个领域的高手是怎么做的?我经常很吃惊,发现自己自认为擅长的,高手可能是我的水平的十倍、他怎么做的。能知道别人是十倍已经是进步了,因为不是自己擅长的根本不知道人家可以那么厉害。之后就很简单了,照猫画虎也要做到跟高手一样,这反而是不怎么费力气的一步。)
第二,我喜欢做什么?这个我觉得在两三年这个阶段不太重要,但等过几年会变得特别重要,所以也要想想。因为过了几年,自己变得很厉害了,但是,在自己不喜欢的路径上,那调整起来成本就有点高。
第三,毕竟我们谈的是工作,工作不是要努力干活,而是要出成果,拿到收入(谈钱有点俗)。先不要试图考虑自己“不可替代”,很难,很少有不可替代的。先看看,能不能用成果在现在的公司拿到更好的收入?
然后也看看,在外面有没有竞争力。以前跟同事说,你的能力上升曲线太快了,我们的缘分也就那么几年,我们珍惜这几年,但建议是,你不要看周围的人,重点比照外面同行最牛的人。比拼的很少是不可替代,现在的技术、产品、技能进化都太快,上一个类型很有用的技能,下一个类型可能就完全无用了。真正比拼的是你的能力上升曲线(以及把能力变成成果的曲线)上升得有多陡。
什么都会一点并不是问题,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单独一项能力。
不少朋友应该都听说过呆伯特漫画。它是90年代最成功的连环画,描述了一个倒霉的工程师呆伯特的工作、生活经历。这本漫画风靡全球39个国家,拥有超过1亿5千万读者。
而它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竟然是一名上班族,每天早上4点起床兼职作画。史考特·亚当斯在接受访问时说,如果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大约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是把某项技能练到世界顶级水平。
这个我们大多数人听了大概都会退缩。顶级水平除了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自律,大约还需要顶级的教练,以及自身的天赋加持。非常人所能为也。
没关系,还有第二条路:选择两项或多项技能,把每项练习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
是不是听起来容易很多?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而已嘛!不需要顶级教练及天赋加持了,自己用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努力,不难做到。
史考特·亚当斯说,真正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技能的人,其实不多。如果你走了这条路,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就说他自己,他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但是作画水平能达到前25%;他写笑话的能力也不是顶级,但是这项技能也能达到前25%;而由于他长期混迹职场,他深谙办公室政治。于是,这三个前25%的能力一综合,就有了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有趣职场漫画——呆伯特漫画。
所以我们在职场中要做的,也不是追求完美,投入全部精力去把自己复制成一个top1%的高手,而是要让自己跟顶级的教练快速学成前25%的水平。
你跟你的同事,也许在编程水平上都是全国前25%,但是你的写作技能也是前25%,你就可以写书、写公众号,拥有最会写文章的程序员的标签;
你和你的同学,大学读同一个专业懂同样的知识,学得都不赖,但是你拥有全国前25%的沟通技能、面试技巧,竞争同一个职位,你定会胜券在握;
你跟你的竞聘者,业务能力都是前25%,也许你还更胜一筹,但同时她的表达、演讲能力还是前25%,而其他人的这项能力都在后25%,那她岂不天然就是领导其他技术人员的好苗子?
工作、岗位是随时都有可能变动的,而这个组合拳,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不可替代的铁饭碗。
至于这么找到这2-3项技能,那少不了深挖自己的优势了。挖掘优势的书很多,但其实最简单的,就可以从每天的点滴小事做起,去观察记录。成就感不一定是完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记录每天工作中,让你兴奋的、有成就感的、干起来比同事快的事情,你的优势就蕴藏其中。
这么看,是不是要承担比较多类型的工作任务,反而对当下的你来说是一座宝藏了?
说实话,这年头,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技能,而是一个技能 + 多元思维。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吧。李小萌作为曾经的央视主持人离开央视、独立创业的选择常被网友所不解。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认为央视的工作就是金饭碗。
在大部分人心中:“金饭碗” 通常是 “稳定”、“人脉”、“待遇” 和 “面子” 的代名词,若捧得 “金饭碗”,从此便可衣食无忧,生活幸福。
李小萌解释了她自己眼中的 “金饭碗”,就是在未知领域快速学习的能力,是协同团队合作的真诚,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念。
之前我聊过类似的话题,比如:什么是铁饭碗?我当时说:所谓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而是走到哪里都能够有饭吃。
达到铁饭碗的条件就是:你必须得拥有一个特别出众的技能,也就是必须拥有一技之长,而且这个技能不能太普通。
而什么是金饭碗呢?其实在我看来,如果一技之长是硬实力的话,那么掌握金饭碗的人必须是在有一技之长,这个硬实力的基础上,拥有软实力的人。
校长最近有一点思考,就是牛人都是哪种类型的人呢?我发现都是倒 T 字型人才:⊥ 。而且未来的社会也越来越需要 ⊥ 字型人才。因为真正的牛人都是「长板优势(一技之长,硬实力) + 多元思维(软实力)」。就比如:查理芒格吧,他的优势领域肯定是投资了,虽然投资是他的长板优势,但是,支撑他长板优势的是他跨学科学习,也就是多元思维。跨学科,多元思维并不意味着是均衡发展,而是要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去支撑你的长板,为你的长板能力找到更好的突破口,更有特色,更突出。
看去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他也提到了 35 岁中年危机这个话题,都说 35 岁以上的人容易被淘汰。当时他提到了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人会在 30 多岁被淘汰?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的硬实力,也就是技术实力,可替代性比较高,比如:25 岁的年轻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技术干这样的活,人家便宜,在市场竞争当中,市场肯定选择便宜又有精力的年轻人。
当时罗振宇提到了,要想没有 35 岁中年危机,就必须是硬实力 + 软实力相结合的方式。硬实力,就是你工作吃饭的这项硬技术,比如:程序员的硬实力就是编程能力。如果你只有编程能力,可能 25 岁的年轻人也很容易学到你同样水平的技术,甚至可能学的比你还好,但是,当你拥有了软实力可能就不容易被淘汰了。
什么是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运营能力,产品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这类抽象能力,跟时间积累相关的能力。也就是你做技术的同时,拥有产品思维,增长思维,是团队当中的协调者,润滑剂,你可以为团队提供技术之外的一些能力和帮助,会让你在团队当中非常耀眼,当把你辞退的时候,即使公司找到了一个跟你技术能力相当的年轻人,却无法让团队有活力,总感觉少了点东西,而且虽然技术实力跟你差不多,但是他缺少产品思维,增长思维,同样的产品开发,虽然功能实现了,但是跟你相比,总感觉哪里差点意思。这就是艺术的部分,也就是软实力的部分。老板会想念这样的员工。
当你拥有了硬实力 + 软实力,你就不容易被淘汰了,也就掌握了金饭碗。
其实,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律师,医生是越老越吃香呢?医生和律师这样的行业,比如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虽然会有变化,但是周期很长,而且变化都不大,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这些小的变化。所以,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资历越老,工作时间越久,经验越丰富,人们越信任这样的医生和律师。
其实,律师身上的法律知识就是硬实力,医生身上的医学知识也是硬实力,这样的硬实力就跟程序员的技术一样,学起来很快,可能学个一两年,死记硬背就学会了,但是,工作不可能光靠硬实力,工作当中的经验,窍门非常重要。比如:律师如何对待客户,让客户打官司的同时,还非常舒服,能够照顾到客户的面子这就是软实力。医生如何对待患者,让患者感觉更受尊重,更能得到人性化的照顾,这就是软实力。这其实就是比硬实力更难的东西,因为软实力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接触足够多的项目,和更多的人打交道才能获得。
硬实力就像是⊥当中的 | ,软实力就像是 ⊥ 当中的 —,软实力更像是拥有多元思维的能力,更多的跨学科知识,用软实力来服务于你的硬实力,来反哺和支撑你的硬实力,让你的硬实力看起来,感觉跟别人相同,但是又不相同,这才是一个牛人的高明之处。
所以,要想打造一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长板优势(一技之长,硬实力) + 多元思维(软实力)」。
其实不论是职场还是学习生活中,最有竞争力的人是那种相信自己永远能够通过学习取得进步的人。
这些人不论是在自己做得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都拥有成长型心态,都会孜孜不倦的学习、练习、尝试。正如谷爱凌的妈妈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我不需要她得第一,但我希望她能够懂得终身学习进步的重要性。”
所以我认为,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分三步走:改变思维是第一步,立即行动是第二步,终身学习提升是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