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书让你觉得相见恨晚,后悔没有早点看到?
《富爸爸》系列。
我从23、24岁,第一次接触到这套书并被它们震撼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阅读它们。
我在北京买了纸质书的大全套,到浙江又买了5、6本,电子书也是大全套收藏着。基本上保证了我何时何地想读,都可以很快打开。
每次重读,我发现有很多我现在习以为常的观点,或者做事方法,其实都是潜移默化受到了这套书的影响。
我梳理出15个重点,今天一次性全给你们。
1. 不要简单接受或拒绝一个观念,要有自己更多的思考
是的,这是这套财商书在最开始教给我们的。
罗伯特·清崎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他的教授亲爸爸,也就是书里的穷爸爸,一个企业家爸爸,也就是书里的富爸爸。他们的观念是如此不同。
穷爸爸讲贪财是万恶之源,富爸爸讲贫穷是万恶之本;穷爸爸习惯说我支付不起,富爸爸习惯去思考我怎么才能支付得起;穷爸爸教导他要好好读书在大公司找份稳定工作,富爸爸告诉他不要为钱工作。等等。
他们的理念是如此不同,且他们那时都在事业起步阶段,不能从结果直接判断要听谁的。所以罗伯特从那时候起就学会了不去盲目接受或者拒绝任何观念,而是比较它们。
我认为这点简直太重要。事间观点千千万,每个人的观点都离不开他的背景、经验,每个观点都有它的适用边界。如果你不能辩证地看,不能经过思考选择性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读再多书听再多课也没有用。
独立思考,是我们有效学习的前提。
2. 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罗伯特找富爸爸教他赚钱,富爸爸让他先在他的超市里打工,每小时10美分,没有讨价还价,只能接受。
罗伯特不解,觉得富爸爸应该用讲授的方式教给他一些东西,富爸爸说:“大多数时候,生活不会和你说什么,它只是推着你转,每一次推,它都像在说:‘喂,醒一醒,我要让你学点东西’”。
在富爸爸安排的工作中,9岁的罗伯特提前体验了未来的生活,感受到了为钱工作的恐惧、被雇佣挣工资毫无话语权的无力。这些触动敲打着他去尝试突破,最后他甚至跟迈克成功开起了一家赚钱的连环画阅览室。
很多人认为走出校门学习就结束了。如果你这样想,你学历再高也没用,因为你后面30年可能一直在原地踏步。
终身学习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你要能真正对生活的提醒敏感,在每一天生活给你的反馈中不断成长,修正自己的人生路线。用一辈子去累加,这个复利会是惊人的。
3. 要让感情追随你的思想,而不是思想追随感情
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工作,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感觉。
它们恐惧支付不起账单,恐惧失业,恐惧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恐惧控制着他们,让他们不断追求打一份高薪又稳定的工。
而当他们手头的钱宽裕了一点点,他们马上就会想要更好的衣服、包包、车子、房子,欲望此时又控制着他们,促使他们去赚更多钱,追求更高的工资、更稳健的职业保障。
被情感控制而不能脱离情感思考,会让我们陷入这个一生中最大的陷阱。
就像一头拉车的驴子,一直追着主人挂在它面前的胡萝卜跑。它既没有想国自己真正的梦想是什么,也不知道车子要往哪里跑。只知道追逐胡萝卜这个幻影。
想要变富有,先看清自己的贪婪和恐惧,然后主动选择去走少有人走的路。
4. 多学些财务知识
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都不得不一直在跟钱打交道,可是大部人的财务知识却少得可怜。
会计的枯燥常常让我们望而生畏,但倘若你想变富,它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学科。它让我们明白金钱的运动规律,进而洞悉积累财富的秘诀。
倘若你未来想创办一家公司,那就更需要财务知识加持了。它们是商业大厦建造的基石。
5. 销售技巧比你想的重要
很多人都本能地抗拒销售,尤其是专业人士,更不要说自己去学习销售技巧。
但其实,没有销售,就没有商业活动的完整闭环。
你是建筑师,但倘若你没有销售技巧,你可能根本没办法让你的客户理解你的方案,更不要说为它买单。你是作家,你没有销售技巧,不能从读者的视角思考问题,可能会给书起个糟糕的题目,而导致优秀的内容无人问津。你去面视,没有销售技巧,也没办法更好地将自己推销给你的面试官。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销售。销售的能力,其实是与人沟通、传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希望你尽早意识到锻炼销售能力的重要性,让它为你的人生助力。
6. 你挣了多少钱不重要,你留下多少钱才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贫穷是因为挣钱太少,其实这只说对了一部分。
影视明星挣钱少吗?知名运动员挣钱少吗?恐怕不仅不少,而是多到普通人无法想象吧。
可是生活中,知名运动员退役后去做报酬极低的洗车工,影视明星生计艰难转行去做基层销售的例子比比皆是。
杰克逊曾经一张唱片就签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合约,赚得够多了吧。而他不仅2007年濒临破产,两年后去世时还负债3亿美金。
留不住钱,挣多少都没用。
7. 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不断买入资产
罗伯特说,如果你想致富,这是第一条且是唯一一条规则。
听起来简单到荒谬,但是大部分人却都不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导致终身陷在财务问题中苦苦挣扎。
资产是把钱源源不断放进我们口袋的东西,而负债是把钱从我们口袋取走的东西。
富人都在不断买入资产,让资产为他们赚钱。而中产阶级,通常是拼命工作,用自己的时间换钱,然后再把钱换成负债,而自己则不得不更拼命工作,超越负债从自己口袋掏钱的速度。
比如富人可能买了辆豪车去做出租的生意,5年回本,然后净赚,这就是把豪车作为资产的操作;而中产阶级可能超越自己的消费能力贷款买了个豪车,然后每月不得不去还车贷,这车贷就是他的负债。
不要随波逐流盲目追逐高消费,被负债绑架。
8. 注重消费次序
富人赚钱,把钱变成资产,然后用资产为他赚的钱去消费。哪怕是购置奢侈品,他也是边消费,资产还在边为他赚钱。
有一年,罗伯特的妻子去买了辆奔驰。但是这不是她冒着需要增加工作量的风险买的,而是她在房地产这项资产上的收益为她支付了这辆车。在这之前,她一直在等待投资房地产的现金流增加,等了4年。
穷人和中产阶级赚到钱,会迫不及待把钱变成负债,买入豪车大房子,让自己看上去富有。然后他自己和他的负债一起不断把钱掏出他的口袋,他不得不更努力去工作赚更多钱。
你听明白这两者的区别了吗?
有财商不是让我们不消费,如果赚了钱完全压抑自己的需求不知道享受生活,那钱也就没意义了。但是一定要注重消费次序,这将决定你一生的穷富。
9. 不为钱工作,为你自己的事业工作
为钱工作,你的目光会聚焦在收入上。为事业工作,意味着你需要把目光聚焦在资产上。
许多人的悲哀是,他们一直只关注收入,要求加薪害怕裁员,所以一直是在为给他们提供工作的人打工,自己什么都没有积累下。而一旦他们失去工作,他们就变得一无所有,家庭瞬间崩塌。
关注你的事业,你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财务安全。
10. 陈旧的思想是你最大的债务
“300年前,土地是一种财富,所以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后来,美国依靠工厂和工业品上升为世界头号强国,工业家占有了财富。今天,信息便是财富。”这是罗伯特上世纪90年代写在《富爸爸》中的一句话。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是财富,数据是财富,注意力是财富。世界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抓住变化,就抓住了财富。
遗憾的是,很多人守着固有的观念,沉浸在假想的过去的美好中,没办法抓住眼前的机会,而生活不如意。他们怨天怨地,怨老板怨同事怨原生家庭,就是不能发现问题其实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如果不能卸掉陈旧思想的债务,我们必将举步维艰。
11. 持续投资于教育
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愿意倾其所有投资下一代的教育,却忽视了对自己头脑的持续投资。
其实,成年后的教育才更重要。
高考前,我们不得不接受相似的教育,完成相似的选拔考试。而高考后,我们有了选择权。我们可以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武装我们的头脑,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比如上面讲的学习财务知识、理解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掌握正确的消费次序,如果你不是读金融啥的,基本都是学校不会教的,却对我们过好这一生帮助极大。
12. 不要埋葬你的损失,要从中受到启发
经常有读者读我的文章,会给我留言说,小沫我要是早读到你这篇文章就好了,我已经做了错误的决定。我一般会回复他们,没关系,下一次抓住机会,做聪明的选择就好。
我不是简单的敷衍的安慰,我是发自内心这么认为的。
没有人是完人,没有人会不犯错。发现自己之前做错了损失了,其实是好事,说明我们认知提升了。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会走得更快。不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那就是真的白白遭受损失了。
洛克菲勒说:“我志在将每一次灾难转化成机会。”多么鼓舞人心!
13. 慎重地选择朋友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富人都喜欢跟更富有的人交朋友,不仅是混圈子,更是学习他人致富的方法,借他人的眼看到更多机会。而在穷人的圈子里,当一个人变富了,他的朋友通常竟会因为嫉妒而远离他、孤立他。
童年我们可能因为物理距离或者兴趣交友。成年后一定要谨慎交友,学会跟各行各业优秀的人做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都会潜移默化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同样的境遇,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观念,会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14. 为专业人士付费
很多人很奇怪,愿意买昂贵的物品,却不愿意花一点点钱为专业付费,因此浪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错过赚钱的好机会。
比如有人买大几百万的房子,却要跳过专业的中介服务,宁愿冒很高的交易风险;有人大别野搞装修,要求很高又要改格局又要这风格那风格,却不愿意为设计师付费,结果自己跟施工队瞎磨,花一年功夫出不了2个月的活。
律师、保险经纪人、基金客户经理、职业咨询师等等,都是我们头脑的延伸。专业人士的专业建议,是我们能花钱买到的宝贵财富。
当然,你需要有识别的能力,找到真正具备专业力量、关注长期价值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想从客户身上捞钱并不关心客户利益的推销员。
15. 先予后取
富爸爸总是告诉罗伯特:“如果你想获得,就要先给予。”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别人愿意在网上写文章或者拍视频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们总觉得你有什么经验肯定会藏着的。
那我告诉你,其实每次分享完,受益最大的是分享人自己。真的,你教别人的越多,你学到的越多。
之前有读者朋友问我,自己读完一本书马上就忘了感觉都白读了怎么办?不妨试着写读后感,或者拍视频录读后感,或者就是找几个好友组成读书小组,定期把自己读的书讲述给其他人。
我就经常拉率哥做我的听众。
先给予,你会收获更多。
我聊一本比较新的书吧,《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是2021年出版的,我最近刚看完。不夸张地说,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太多片段和句子让我产生强烈共鸣,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别人的人生,近距离看着他们面对爱与被爱、遗憾与不确定、生存与死亡这些人们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与其说它是一本治愈的心理学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扇门,帮你探寻如何与自我相处。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
其实我从几年前就一直想做这件事,但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节奏太快,我舍不得花这1小时,一直压到现在。
我找咨询师的原因——强烈的焦虑+自我否定。
听起来超级常见对吧?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
现代人哪个不焦虑啊?我自认从小到大对焦虑习以为常。小时候学琴,白天上课晚上练琴;大学时期,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一边上培训课;上班后常常加班,这几年副业自媒体,白天上班其他时间码字、运营公众号、各种输入输出。
恨不得把时间榨得连渣都不剩。
我觉得焦虑是常态,理性且克制地应对就好,该想办法想办法,该接受就接受。
少抱怨,少废话,往前冲。
但我逐渐发现,焦虑感像一场巨型的打地鼠游戏。
刚摁下一个,它又从另一个地方冒出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它再次从别的洞探出头来。我只能疲于奔命去解决问题,消耗了大量心力。
“地鼠”持续从四面八方涌来,带来了自我否定、缺乏安全感、心态消极等一系列附赠品。
最后发现,点多到连成线、线连成面,不是我解决某个单独问题就能搞定。
我唯一清楚的是,想抓住根源问题一定要走其他的途径,只是我还没找到那把钥匙。
在看到《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时,我突然隐隐看到那把钥匙!正因如此找了心理咨询师。
这本书讲述了发生在心理咨询师的5位来访者的故事。
其中一位,是本书作者洛莉,一位心理咨询师。
洛莉是个单身妈妈,有个8岁男孩,与一位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男友融洽相处两年后,一心期盼修成正果的她,却毫无征兆地被对方发了“好人卡”。突如其来的分手令洛莉跌入深渊,一边还要接待自己的来访者,一边只能在工作间隙躲到洗手间哭花了妆。
最后她只好也如自己的来访者一样,满心希望“通过几次治疗来渡过眼前难关”。
事实证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并没有与普通人有啥不同。
她悲愤交加、她想方设法地证明前男友就是个“天理难容人性泯灭自私自利的社会性病态者”,最好医生还能和她一起咒骂男友。
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给别人提供治疗。
一边体验自己心态上的转变,一边陪伴别人经历他们的深渊与荆棘。
双线并行之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洛莉开始直面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深层问题,一步步地靠近真实的自己,从泥潭中爬出并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同时引领她的来访者们,跨越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铁栏杆,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顺便说下,她的TED 演讲是2019 年播放率最高的十大演讲之一。
和这本书一样,能带给在沮丧、失望、焦虑、困扰中的你一种豁然开朗的力量。
强烈推荐,值得N刷。
如果问我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那肯定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这是一本启智的书籍,价值非常高,我从此也开始迷上了这个巴菲特背后的男人:查理芒格。
想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扩展自己的思维的话,我首推这本书吧。
但是,如果说让我觉得相见恨晚,我推荐福格博士的《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吧,因为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看到了行为设计和行为分析能够简单成一个公式 B = MAP ,也就是行为的发生 = 动机 + 能力 + 提示。这绝对是一本看完之后,只要遵从书里的方法就能够改变行为的书籍,可以让你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反正,对于一个想要自律的人来讲,我认为读完这本书,肯定能够让你久久不能忘记。
另外,我列个书单,我认为这几本书对我启发最大。如下:
我给大家分享的高分书单:
1、 心理学类:《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和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2、认知提升类:《穷查理宝典》 作者:查理芒格
3、个人成长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4、时间管理类:《番茄工作法图解》
5、企业管理类:《奈飞文化手册》
6、理财入门类:《富爸爸穷爸爸》和《小狗钱钱》
7、知识管理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8、思考方法类:《好好思考》 作者:成甲
9、行为设计类:《福格行为模型》作者:福格 要想让自己养成好习惯,看这本书就够了
10、思维模型类:《把思考作为习惯》 作者:韩焱 这本书涵盖了市面上众多经典书籍当中的经典思维模型,一共 28 个。
以上书籍都是对我影响非常大,让我受益非常多的书籍,都是经典必读书目,如果有你没有读过的书籍,建议读一读。
欢迎大家加入我的知识星球「突破圈层,个体崛起」,一起认知成长,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