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产管理最应避免踩的坑,是什么?
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内进行投资,不懂的别碰。
投资市场宁愿错过,也别做错,一次错误就可能让你再也翻不了身!去看下香港的很多财富神话都是因为踩坑破灭的,这种案例比比皆是。
巴菲特说过我们都要在自己能力圈内做投资,不去投资自己看不懂、看不明白的公司,就像巴菲特当年始终没有投科技股,虽然错过了2000年互联网的新浪潮,但也成功躲过了随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而他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投资的可口可乐、喜诗糖果、吉列剃须刀都为他赚了不少钱,成为经典的投资案例。
有些聪明人当获得短暂的成功之后,就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可以做好所有的投资,于是就介入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后极可能因此而亏大钱。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短,不可能所有行业和公司都非常了解,试图用在一个公司上的成功投资套在另一个公司上是不可取的。
碰壁了懂得反思,回到自己的能力圈,才是聪明的做法,碰壁了还往前冲,才是最愚蠢的做法。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这个道理。
个人资产管理最应避免的坑是个人理财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认知不清楚。
另外建议在做资产保值增值的过程中用组合的形式管理:
为什么呢?
之前我看过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管理人大卫-斯文森关于基金的一个投资视频,在课程中,他通过一个例子讲了一个组合的重要性,这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一个基金经理,你用基金全部的资金买了谷歌的股票,如果年底谷歌的股票翻了好几倍,你觉得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呢? 给了三个选项。
第一“巨额的奖金,第二,管理更大规模基金的机会,第三,被炒鱿鱼。
而答案就是第三个。 被炒鱿鱼的例由,就是你把不断地稳稳的小赢然后通过复利滚雪球变大的游戏变成了俄罗斯轮盘赌的游戏,把投资变成了赌博,虽然这次你可能成功了,但你让基金承受了巨大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本来是可以通过足够分散地投资组合避免减少的,所以你会被解雇。
投资不是赌博,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不要轻易集中投资一个品种,否则卖股票遇到乐视、康美、康得新咋办,买银行理财遇到中银原油宝怎么办, 都是血本无归的案例。
有小伙伴可能会想,我买公募、私募基金肯定没这么大风险。其实买公募、私募基金一样有大亏的产品,比如2020年买到国泰大宗商品配置一年跌了57%,如果15年你在鹏华中证高铁产业指数成立的时候就买了,6年多的时间你到现在还亏61.35%;如果你买私募遇到亿鑫投资管理的“谷雨远见1号”亏损了99.5%。
所以不管是卖股票还是买基金,分散投资都是最好的方式,降低风险,保证自己在赢面大的时候选择稳稳地。长期的,复利增长。不要去玩轮盘赌,因为长期来看,总有一次子弹会遇上你。
那怎么构建组合呢,给盖房子有点像。
第一步,我们要打地基,对应在组合构建中,我们就是要确定自己合理的投资目标。
这个目标就包括,你预期的投资收益是多少? 你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可以忍受多少的最大回撤?你后续的现金流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固定收入,或者打算未来怎么样从组合中支取钱呢?
然后就到了第二步:建造房体,搭造骨架
我们要基于投资目标,也就是确定的风险、收益等目标, 制定一个大概的资产配置方案,比如说:股票或者偏股型基金配多少、债券配多少、其他的大类资产如黄金、保险等都分别配置多少。
然后就到了第三步: 对建成的毛胚进行装修
也就是更进一步选择具体的标的。
比如说: 简单点,我们上面确定的骨架是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是5:5, 那我们进一步投资股票的话,可以使用核心加卫星的投资策略。
进一步,我们需要衡量,哪些资产可以放进核心资产,核心资产占多少比较好,卫星资产占比多少。
核心资产可以配置一些中证500、沪深300 以及行业均衡型基金,而卫星资产可以配置一些赛道基金,比如:消费、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长期赛道基金等等。
每个标的具体占比多少,投多少钱、怎么投这些都需要提前规划好。
房子建好装修好,并不是就是完事了,我们还有第四步, 就是房子的定期维护管理,也就是组合的再平衡。一般每年平衡1-2次。
如果某一个赛道或者板块的基金涨的比较多,偏离了组合,我们就需要把这个超配的份额转移到其他低配的资产当中去。
另外,建议在日常投资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关注国家的政策新闻,在中国做投资,政策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反垄断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影响、集采对于医药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