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是什么逻辑?
感谢提问。可以喊我球球律师。
商誉是什么?口碑。
商誉有成熟的评估或定价体系吗?有,通用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中如何定义减值?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口碑究竟是遭遇滑坡,还是获得提升、并提高资产和资源的效率,究竟如何衡量或评估? 以企业合并为例。
A收购B,B注销,仅剩A,如何为B定价? 经过评估,其资产、人力等市场价约1000玩,但A花费1100万购买。差额100万元,便是B的商誉,A为B企业的口碑买单,背后有资源、市场等多重因素的考量。
A收购B,两个法律主体均未注销,只是进行股份置换,以“交叉持股”或类似方式存续,背后可能出于战略协同目的,抛开大方向不提,收购后的商誉是增值还是减值,背后逻辑也还是资源、市场等互易与维持。
A收购B,两个法律主体均注销,合并设立C。如果从口碑角度看,人都不在谈何口碑?
还是同理,B过去存续期间积累的行业资源、商誉都在发挥作用,只是由直接作用转化为间接效果。 理清这个逻辑后,可以按此拓展。
投行究竟做的什么工作? 在众多处于草莽阶段的企业里,发现珍珠、瘦狗、黄油、牡蛎行业,在这些行业里发现符合其所属基金(机构)审美的创业企业,通过自身风控体系与投资逻辑,选中符合其成长预期的投资标的,撮合创业者与基金方完成交易,最后坚守到企业上市或被收购,以获取财务收益。
并购工作有哪些常规步骤? 如前述,A并购B,为B的市场估价买单,为B的商誉溢价或减值支付费用。实施并购前,详尽的尽职调查、对B市场成长性的评估与预期、对B团队与运营管理的策划与配置,都是A需要做足的功课。
抛开具体事务,并购企业与买卖猪肉的逻辑几无二致。 从财会的商誉减值谈到投行、企业并购,最终想表达什么?
企业管理与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合规是前提,风险控制是常态,会计核算构成基石,财务管理描述企业的基本面、为企业发展指路。战略、技术、工具,附着于基本面之上。没有理清每一小步的逻辑,哪能谈论宏观的、顶层的设计呢。家庭管理与运营,同理可证。
祝你喜乐安康。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