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爱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我劝你多读点书,不然张口就只有一句“卧槽”了 —— 立马想到这句话,卧槽
其实,“区别”这个词往往意味着“比较”,而“比较”这个词,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功利性的色彩。谁比谁更好?非得较个高下出来不可。 要我说,最正确的答案是: “客观来说,区别在于一个看的书多,一个看的书少。” 上面这句话当然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没什么意义。 因为它问的太宽泛了。 经常看书的人也分很多种: 看什么样的书? 为了什么而看书? 是如何看的? 不爱看书的人也同样有很多情况: 到底是不爱看还是没时间看? 是没有看书的需求?还是有其它可以代替看书的方式? 读书这件事,每个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收获知识,有的人是为了解开困惑,有的人可能只是打发时间。 不爱看书,也不一定是不爱,书只是一种载体。同样是为了获取知识,读书是一种方式,看视频学习也是一种方式,自己实践钻研同样是一种方式。 这些不同的方式,在获取知识这个目的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路径不同而已。从获取知识这个目的而言,又如何能简单通过“是否常看书”来区分呢? 再进一步想,其实问这个问题,基本已经预设了“看书比不看书好”的答案。 那么,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意义在哪里呢? 对于不爱看书的人,能否说服他去看书呢?但又为什么要去说服别人看书?若他自己并没有要去看书的理由,这是否只是一种名为“为你好”的强加的意愿? 而对于爱看书的人,这个问题也许会毁了一颗真诚的爱看书的心。 为什么这么说? 引用刘瑜老师的一句话: “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幸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大部分人没有看纸质书,不代表现在的人没有看纸质书的。答主坐标南部某一线城市,周末书城人山人海,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席地而坐,小朋友居多。
现在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但存在一个问题,也是碎片化的(公众号、短视频),获取知识不够体系化。碎片化有一个好处,就是涉猎范围广,即拿即用,但缺少聚焦性、深度和个人思考,有可能碎片化一小时,但在有效性方面不如10分钟看纸质书获取的书利用的多。
经常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区别很大,看书得到的是和古今中外的人直接对话,而不看书的人认知水平是所自身所认识人的平均水平。看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在思考和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角度自然不同,思维模式也不一样,解决方式也会有所差别。
当然,不得不说,看书多会越觉得自己无知,同时也会更困惑,比如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观点冲突,这就需要自身结合生活经历有独立思考,即心怀谦卑,也坚定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