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养看书习惯,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该如何选择?
关于读书这件事,是我养成的所有习惯当中,最受益且形成正循环的一个了。借回答的这个机会梳理一下自己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
习惯养成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概是16年那会,娃一岁多,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点产后抑郁,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觉得人生特别没意义,对孩子也不好,想找一个出口,想到书籍,真是应了那个记录片的名称:还好,还有书籍。一开始是完全看不进去,就想着只要在看书就好吧,不管什么形式看什么书。所以就从自己最爱看的侦探类小说开始,从用上下班时间听喜马拉雅上的读书开始。
那会每天都会特别早就出门,带着耳机,这一路上听破案故事和网络小说,像《簪中录》、东野圭吾的大部分小说、《易中天中华史》这些都是上下班路上听完的,对上下班的路途也有了一些期待。这个阶段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同时用最简单的方式与书有连接。这个阶段,因为有一次想听的一本书只有一个新人在播,所以只能听他读书,为什么我说他是新人,因为这本书是他第一次开始录读书,开始的时候读的真的惨不忍睹,读的磕磕绊绊,情感也总是对不上,因为实在找不到别人读这本书,就只能听他的,但是很快他大概读到第三本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些进入状态了,很流利,也能够带着情感的去读,因为我是从他第一次开始到那个时候,就对这种变化感受特别深。说起这一段故事,是想说任何事情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很生,但是只要能够坚持去做,从很生到六七十分这个水平其实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很多事情只要开始并且保持一个频率去做,就总会看到改变。
第二个阶段,第一次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是在2017年4月到5月用微信读书看了一本书,《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看完这本书,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自信,觉得我还可以沉下心看一本专业书籍,而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性的书籍。现在看记录是只用了九个多小时,当时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规定自己必须看十分钟这本书,看不进去的话,哪怕就捧着发呆,也得捧着,开始真的难熬呀,捧着手机老想干别的又不能干,就捧着发呆,有时候一页要看好几天,后来慢慢的能看进去了,就升级,每天30分钟或者10页书,不管哪个达到了都可以停止。
就这样真的是挺艰难的把这本书看完,但是当我看完了的那一刻,我觉得我自己又可以了,好像看完了这本书,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一样,开始又有一些自信了。因为看的是电子版,一直以为这本书很厚,是个大部头,后来在图书馆看到实体书,才发现是很薄的一本书,比我这两年看的很多书都要薄很多。那会我觉得能看完这本书就是战胜了我自己。这是一本救过我命的书。
从那会起,开始越来越多的阅读,而不仅仅是听了。这会还是需要把每天看10页书或者看30分钟写在当日的待办里。
第三个阶段,阅读这件事已经变成了习惯,待办已经不需要写了,每天有点时间就会翻出来看,哪怕有一阵子很忙没有看书,后面一有点空也会翻出本书来看,不过这时候就是翻到哪本能看下去,就看哪本,攒了很多看了一部分的书。19年开始会把自己看的书做一个记录,因为听了樊登读书,他也是会在朋友圈发自己看完了哪本书,就学着记一下,后来在豆瓣记。再慢慢的会写一点读书笔记,最开始摘抄很多,最复杂的时候看一遍、抄一遍、整理又一遍,觉得很麻烦,就随便写一段就算了,很多书其实应该是要好好写一写的。20年疫情开始,开了一个公众号,最开始偶尔会发一些东西,读书笔记、随感、素材等等内容,很杂乱。把以前写的读书笔记也搬了一些过去。
第四阶段,大概是21年下半年开始,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输入习惯养成,开始培养输出习惯,所以正儿八经的开始把写东西这件事情作为一个习惯进行培养了。开始减少写东西的仪式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想法或者暂时没时间写,就摘抄,总之每本书读完要留有痕迹,哪怕就是短短的一段话,也要有痕迹。就用自己的公众号做记录,这个公号已经变成日记本和素材本了。开始也是给自己规定每天写300字,没得写就摘抄,真的是好多天才能凑出来一篇。发的也是断断续续的,越来越懈怠。后来看这样不行呀,从22年5月19日起开始日更,要求没有提高,还是每天300字就算完成任务,没想到一下子也半年多了,摘抄的比例不算太多,现在输出至少不是很痛苦,我想只要保持写这个动作,就能促进输入和思考。这样也就达到目的了。
现在回过头看,其实每一个阶段都没有给自己说一定要这么做,只是觉得好像可以了,觉得应该要做这件事情了,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也没有想过要从这件事情上面获得些什么,就是觉得阅读和写字这两件事让我很放松,也很快乐,就够了,慢慢的也走了这么远。
从16年到现在,六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自己的进步和变化是肉眼可见的,当初听小说、瞪着微信读书发呆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在这件事情上有这么多收获,无论是对工作、对孩子、对自己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还是要做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样更容易坚持,在做的过程中就能够收获喜悦,而最终能得到的结果是额外的奖赏,属于意外之喜。
我的做法,供参考,
1、周末,去书店逛逛,随机翻翻,看到喜欢的看一会儿 。特别喜欢的,JD 下单 。
2、平时保持每天写作,你会发现,不自觉的,就想多去看书(很多观点,需要去书中找答案,求证)。
3、至于「门类」不重要 。结果倒逼,缺啥补啥 。
如果你目前的现状是“几乎不看任何书”,那我建议从两个点开始:实用和兴趣。
所谓实用,指的是,你可以看现阶段对你有用的书。比如对工作有用——每个专业、行业、细分方向,基本都有书籍做或系统,或深入的研究讨论,可以根据你的工作,找到这些书籍,让自己在业务能力上有提升。
所谓兴趣,则是你有什么喜好。喜欢和爱好什么,就找什么方面的书。比如我喜欢摄影,就购买了大量的摄影书籍、画册来翻阅。
通过实用、兴趣两个点入手,比较容易迅速找到正反馈——也就是,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兴趣上有更棒的获得感,然后,或许你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了。
个人认为阅读主要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一开始最好不要带有太多目的和功利性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先找些轻松的小说看看,感受到一些乐趣,再让阅读自然而然的发生
自小就喜欢看书,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历史小说。小学、初中追过一段时间武侠,初高中又开了很多网络小说,那时读的还有很多杂志和小说读本。读研之后,也就没时间去读书了,除了大把看文献和专业书,偶尔买本书,看了几天就束之高阁。疫情给了我很好的契机,大把的时间看书,一年看了两百多本,还不算专业书。
看得多,想提高阅读能力,听大佬介绍看了一本书叫《书都不会读 你还想成功》,看着这本书之后,特别震撼,原来读书是可以这样子的,原来全世界富人都是每天在阅读,读书可以让人脱胎换骨,可以享受趣味,获取新知,最重要的是能改变人生!
为什么读书能够成功。
作者,在某个特定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写的一本书里有近30年的经验之谈。如果你读完100本专业书籍,就跟修炼30000年的功力没有区别
书中作者是有两位,一位是欠债400万的二志成先生,他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实现了他的作家梦,他的著作在韩国都是畅销书,而且他的书都在全世界翻译发行,另一位作者是郑会一先生,生活贫穷的的方便面都买不起,然而通过读书现在已经是一家一流英语学校的校长,他们都是通过读书改变了人生,那么这本书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书中知识大概可以理解:培养习惯、专业书阅读、输出内化、拜访高人。
一、初阶:培养读书兴趣为主,百天读33本
选书:选自己喜欢趣味性强的。养成阅读习惯,初期要快速感觉并培养出乐趣;同时,准备一本收录了很多鼓舞士气给人力量的佳句的名言集,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好汤,随时打鸡血。
目标,参考作者是100天33本书,3天读完一本。33本在读书之前就要准备好。经常看到才会有冲动。具体定多少可以根据实际合理安排,不宜过少。无条件读书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无条件需要自己创造条件。
合理安排与规划时间。每天挤出3小时。
会一的秘诀:
100天读33本书的7个秘诀
1. 购买能够抓住你心的33本书,不论是书的封面、作家还是内容。
2. 每天早晨和晚上睡觉前大声地连说三遍“我今天要读书”这句话!
3-1. 在日记本或笔记本上坚持写读书日记。同时也简单地记录一下书的名字及所读的页数等。
3-2.严格遵守早晨读书1个小时。
4. 严格遵守晚上读书1个小时。
5. 严格遵守上下班路上各读书30分钟。
6. 每天利用开始工作前的时间和午餐时间读5—10分钟的名言录。
7. 一定要做到平均1周读2本书。
Tips 1.创造读书时间
时间是挤出来的。创造读书时间的关键,提高做其他事情的效率,挤出时间来阅读。
方法
1.时间追踪、管理。每月整理自己做的五件最重要的事,明确自己在做什么,而非瞎忙,拒绝浪费时间
2.整理完成的事情后,明确下周或下个月要做的事情
3.弄清楚自己没用完成的事情,原因?方法?
追踪可用于工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节省时间来读书
4.测算读书速度,限定读完时间,拒绝拖拉
5.放松心情去读
6.确定读书的优先顺序,即便再繁忙再没时间,只要将读书放在优先位置就能更容易地养成读书的习惯
如何速读一本书
1.主动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2.知道自己的阅读目标,浅尝or咀嚼,既好书慢读、小说等快读。培根“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看封面内容,推荐序,目录,了解内容架构,想看啥看啥
4.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个人感觉,也就是刻意练习。
一,多读;二,有意识的提速;三,做好输出消化,倒逼阅读成果显现
克服厌倦期,初级阶段会碰到读书的厌倦期,因人而异。如何克服?
tip2:方法
1. 去见那些能够帮助你读书的人
2. 去帮助刚刚开始读书的人
3. 读一些成功战胜考验的书
4. 在家里的每个地方都贴上有意义的语句
5. 每天看看你作为榜样追捧的崇拜者照片
6. 给自己喜欢的作家发邮件
二、培养专业能力阶段:自我成长为主
1年读100本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从自己专业领域中的经典或基本得到好评的书开始,先读10本左右。给自己一个动力,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想过河一定要先从眼前的第一块石头搬起。只瞪着两只眼睛望着河对岸,一直望到死也过不去。
争当领域第一名而制定的1年读100本书的任务
1.渐渐清晰目标——成为专业第一
2. 每个月买10本业务领域里的经典读物。
3. 一周读两本。任务切分
4. 在必须知晓的部分下边画横线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
5. 重要的内容要抄录或录音,利用上下班时间,反复读或听,慢慢内化成自己的。
5. 每个周末写当周所读两本书的评论。
读书的方法很重要。书不是用眼睛读的,而是要用心读。不是说把书读完往书架上一放就算了事,而是要记在脑子里和心里才是真正的读书。
处处适用的读书方法 —T.H.X
T:读书的过程中就会对某一个点特别关注。读到一定深度自然而然会产生新的想法,而后就过渡到别的领域或书籍里去(会读书的人从来不缺书,只是缺时间)
H:两个领域或书籍的整合
X:认真思索,多个领域或书籍的整合
困境,专业书不比兴趣书,枯燥难度花时间
如何处理同时读书与工作两者时间不够的问题?作者给出的双倍的速度去奔跑,压缩其他不重要的事情占有的时间。就相当于于备考考研的状态去看书。
反省,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通过读书改变什么,并非炫耀。
读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细雨润物,慢慢才能把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输出,自己准备教别人,首先会有个温故过程,而知新,有些东西反复推敲后才能真正理解。输出必须具备一定量的知识累积,才能从容面对提问。输出后,会有人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提醒。
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记录可以反复阅读与听。
三、改变理念阶段:书写自己为主
读书的过程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体验,而是为了不断地积蓄力量,并不是说读过一本书那本书就完了,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且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发生变化。
思维方式转变,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深蒂固地拥有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
读哪些书,加强定向阅读。
一年读365本书,首先读100本有关当代成功CEO的书。其次读100本类似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我拯救》类自我启迪的书,非常见的可以轻松阅读的那些书。最后再读165本培养领导才能的书,包括记述伟大人物的传记、自传和评传。
现在总结一下作者表达的意思,培养读书兴趣;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坚持阅读;做好输出;要坚持阅读,而且书中也举例了很多因为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案例。
也可能看到最后,找CEO,会疑惑,干这个能收获什么?找人帮忙,可能是实践读书的一种方式,建立一个联系。读书比读人简单,一个人复杂到一辈子可能很难深入了解一两个人,你去见谁,先会拼命取得和对方的联系。
诸如给作者私信、写邮件,提出对书籍知识的见解和看法,希望诚挚交流。通过对真诚的沟通,赢得一位CEO,迎来一位,之后就可能采访到更多的CEO。
而和人沟通,共情和了解对方需求,是双商很高的人才能做到的。采访前的准备,心理上、问题思维上的。包括重新看一遍书、整理对方背景资料等。
所有问题,都是在对书本、个人深入了解才能提出的。这比读书更难。
读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读书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必须有毅力和耐性,把握和控制,继续前进。
(欢迎来我的星球玩,好像人满了,但是这几天就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