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忘一本,感觉完全没收获,该怎么读书?
只需要理解一个知识,读什么书都会即快又有收获。首先你要知道,学会读书本身,比读什么更重要;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什么更重要。
然后你要知道,「知识具有收敛性」,有正确的方法学习和读书,你看的书越多,看的越快,掌握的知识越多,付出成本越低。
为什么同样读一本书,别人3小时看完,总结了一堆知识学以致用,你读了三四天,看完什么也没记住。
其实这是一个【怎样学习】的问题,生活中很多人会遇到这个问题,同样背几个英文单词,别人5分钟就能倒背如流,他用半小时去记,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出错;同样追一个姑娘,别人三天就拉手手确立关系,他追了一个月还困在微信聊天框;同样做一个项目,人家一周就拿到了正反馈,他做了一个月还没见到第1块钱。
尽管他也曾点灯熬夜,用心记背;也曾请客求教,虚心听学;更曾通宵达旦,往死里干。可惜就是不如别人做的快,不如别人学的快,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学不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根本不是那些局外人轻巧的几句:因为你没有天赋、因为你不够努力、因为你懒惰……这些空口白牙没有根据的车轱辘话。
之所以事事反应迟钝,步步落于人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你没有掌握最底层的学习方法,只知道模仿表面,看不透事物的内在逻辑,所以你看什么忘什么,什么都吸收不了。
想要拥有远超同龄人的学习速度,达到凡事能举一反三,稍微了解就能念头通达的效果,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掌握并运用四个字:【原点法则】。
1.什么是原点法则呢?
所谓原点法则即:导致事物发生最根本的因果法则。在哲学层面,它被叫做第一原理。在商业领域,它被普遍称为底层逻辑。在生活应用领域,它被简化成了最少必要知识。从道家和宇宙学讲,它被叫做道或是奇点。
2.为什么要掌握原点法则呢?
因为只有掌握原点法则,才能让你一眼看透事物本质,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人生的很多重要的阶段始终站在绝对正确的知识源点做决策。
从人脑科学的层面看,知识具有收敛的特性印证了原点法则的匹配性;从现实问题的解决层面看,只有解决事物背后的底层问题才能解决所有的表象问题;从掌握这个能力以后看,你会拥有看透本质、触类旁通、做绝对决策的能力。
3.怎么掌握原点法则呢?
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去继承巨人的遗产,方法路径是:善用搜索、借力专业平台、寻拜大师名宿。另外一个是自己归纳学习,方法是:通过意义学习法和主题阅读法高效学习。在主题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六经注我和专研冲突。
你想要记住读过的书的内容,就用意义学习法和主题阅读法就可以做到。
具体怎么学习,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我以前写过文章,你可以看看:https://mp.weixin.qq.com/s/Gly6YBgsoY4IHENsSqGpUA
在这里首先要纠结一点:
读书的作用不是让你记住你读了什么书?你有了什么收获?不论是谁,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忘记刚开始读的书,因为你大脑的存储是有限的。当你看的足够多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进行知识清理,将常年不用的知识进行暂时清除,当你再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才会调取相应的记忆。(当你长时间不用某一项技能的时候,你会手生)
另外你需要了解的是,读书并不是为了感动自己,不是为了写一大堆笔记来感动自己证明自己是一个上进的人、好学的人;读书最最最大的作用是有用。
所谓的有用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还包括认知、生活、心态的改变,总是就是可以对你的生活有所改变。
这么一看,一本书你可以记住什么、有多大的收获就没有什么意义;当你看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写出一份对应的践行手册并为之执行下去,那么你就会记住这本书。当你执行过程中有所收获,获得了正反馈的时候你会想起,这是你在XXX的《XXXX》中学到的,这就足够了。
读书最高的境界就是化有书为无书,将书中的知识可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成为自己知识的标志就是实践。一本书真正可以吸收的并且实践的知识应该不超过10%,所以书不在多而在精!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和大家聊到这里了,这里可以看一看前两天写的这篇文章做践行者,不做读书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接下来将阅读《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这本书,为大家进行分享心得体会!
有句话说得好:
你的能力,你的美德,它们得到的回报,几乎都不在当下,而在似乎很远的未来。
读书也是一样的。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看完一本背一本,记人名,记情节,而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身上发生了某件事,你会突然想起:某本书的某个人,也是这样的。
读书并非无用,也并非你没有从中收获,而是这个收获的时间线太长,大可让子弹再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