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有金钱的焦虑吗?为什么呢?
4 个回答
1)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作自我一致性。凡是我们相信的,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凡是亲口说出的,我们会费尽心思地去维护乃至证明它。自我的心理暗示何其强大,只要你不满足,只要你不停下,就永远有机会突破现有的壳,走向更远更亮的地方。做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真正厉害的,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2)不要总是抱怨,因为你终究会活成你自己嘴里的样子。
3)美国心理学家T.利维(T. Levy)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信念、热情、与他人的亲近感,被没有生机的感受、无聊感和流于表面的浅薄所代替,无法给他人爱与关心,也无法回应他人对自己的爱意。这本质上是一种空虚感,因为缺乏与他人真实的联结,而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或许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并不幸福的原因。
4)所谓强大,不是“我不听我不想我不在乎”,而是学会从那些让你痛苦的否定和质疑中找到出路。细节的匮乏,才是不自信的根本原因。
5)心理学家荣格的那句话:
When an inner situation is not made conscious, it happens outside, as fate.
如果你意识不到你内心的冲突,它就会体现在外部世界里,成为你的命运。
6)每次给自己泄气的时候,都在本子上画正字。每画一笔都问自己一遍:我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吗?我还能怎样做得更好?在改变别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
7)李中莹老师在《重塑自我》中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式: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外部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很多人总是把自己不自信的原因归咎于“没有人肯定我”,但这个公式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经验和能力。
8)内向与外向是性格因素,而社交,是一种能力。能力无须改变,它需要的是练习。内向的人并不是社交无能患者,他们只是不喜欢无意义的闲聊,他们习惯用沉默的倾听来识别出跟自己同频的人,一旦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可爱和有趣。如果你也是个内向的人,“学会选择”是你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选择你喜欢的人,认真维护你们的关系。选择你喜欢的事,珍惜你宝贵的精力、能力和注意力。
9)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与物品根本上的不同,只在于比较的维度更加多元。比较不过是一个人寻找自己的过程,正是有了不断的比较,你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后去完善它,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优势。而这些优势,才是你不必去用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势死磕的底气。
10)学会规划自己,是比努力更重要的东西。
11)从你开始认同金钱能够衡量一切时,你的人生就已经被标上了价码。而那就意味着你的生活、你的底线,乃至你的尊严,都是被明码标价了的,都可以用金钱去交换。
12)习惯了活在内心戏之中的人,往往特别容易陷入防御性倾听。他们往往会先给自己预设一个自我保护的立场,比如“她是在挑衅”或者“他可能是故意要激怒我”,使得所有后续的对话都像是不受控制的小磁针,纷纷向自己预设的立场靠拢。
在这样的对话中,并没有“你”和“我”,有的只是一个人和他的内心戏。更糟糕的是,习惯于防御型倾听的人往往并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当你告诉他“是你想多了”“我没有这个意思”时,他们反而会更加生气。如果你不得不跟这一类人打交道,最好的方法并不是讲道理,而是找到并且避开他们的雷区。
13)当一个人能够克服心底的卑怯和恐惧主动开口,他就有了50%成功的概率。
14)成功的人越来越成功,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而富人拥有的最大的力量,正是他们的社交圈。这意味着一个并不太容易的转型:你需要从单打独斗,学会如何借力和给予。
15)在提高交际能力上,我们最大的障碍其实是“交际价值观”的问题。真正让你更好地理解社交的东西,其实与厚黑学、成功学无关,而是你如何看待朋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承认自己是带着目的去社交的,这并不可耻,相反,它会让我们更清楚要付出什么样的精力才能保持关系的稳定,要给予对方何种帮助和资源才能维持交往的平衡。
16)杰克·特劳特在《人生定位》中的评价一针见血:
有些人永远长不大,他们力争获得独立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聪明和能干,用“我能自己做”来抚平自己内心的不安,仿佛对他人的依靠越少,就越能证明自己是真正成功的人。
成功,是别人为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什么。
17)太在意别人眼中的真实,你是在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战。你是谁是你的事。别人从你身上看到什么,是别人的事。
18)别人之所以能往你心里挂东西,那是因为你先有了钩。越是怕恶意,就越是过度放大恶意,越是想被认可,就越是在意反对的声音。
19)期望作为一个主观因素,在关系中的作用却常常会大于客观事实。期望值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甚至是对世界的预期。这不是关系本身的错,你需要做的是去调整自己对关系的预期。有什么客观标准可以衡量我的期望?为了满足这样的期望,我自己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当期望不被满足时,关系还能不能继续?你需要学会给自己的预期排序,每个人在每一段关系中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而你需要弄清楚自己可以让步的地方在哪里。
20)为什么别人可以诚心诚意地欢迎大神归来,而你不行?从头到尾,那个更优秀的人并没有鄙视过你啊。
看不起你的,只是你自己而已。阻碍你靠近的并不是你不够优秀的事实,而是你的清高、敏感和死要面子。
21)个人知识不断精进,社交能力却在不断退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优秀要求别人妥协,却早已失去了维护关系的能力。一路在自我精进的途中高歌猛进,却忘却了一个事实:新欢也好,旧友也罢,打开心门的第一步并不是“你有多好”,而是“你让别人觉得有多舒服”。
22)社会化就是把人的认知基础从事实,切换到情理。你要处理的事实不是本来的事实,而是人心中的、情理中的事实,这就是社会化带来的人生挑战。只关注事实,或许也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会不可逆转地伤害彼此的关系。
23)一个人往往正是因为不够自我,才会用激烈的语言和偏激的态度来武装自己。
24)吴伯凡老师在专栏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所有对他人的期望,都是自我的不满足。
一旦当你学会了如何填满“自我”,自然就不会再去强求别人的配合。当你知道了自己能掌握航向之后,就不愿再把控制方向的船舵交到别人的手中。你不是活得太自我,而是太没有自我了,才会在意周围的声音,在意别人的行为,急吼吼地给人贴上简单粗暴的标签,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态度。当你知道了自己是谁,自然就不会介意别人如何看你。
25)李松蔚老师的新书《难道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中,讲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理论:一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整个系统的问题。一个人无法只靠自己打破整个系统的惯性,这就是为什么改变有时候这么难。
你遇到的每个问题,其实都是系统的问题,你尝试改变的努力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系统并不要求你改变。
26)美国心理学家Frank.S.J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一个人想要走向独立,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对父母的“去理想化”。
1.知道父母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们有缺点也有优点
2.允许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某些要求
3.接受父母的世界不是围绕你而转的。在婚姻中,孩子是局外人,夫妻双方才是婚姻的主体,他们选择用什么方式相处,选择延续这段感情还是结束它,都是那两个主体的选择,而不是孩子的。
27)心理学家丛非从在《自我成长的力量》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担心人会沉沦,人在安全的状态下,本能就是活出自己,就是上进,而不是无止境地退化。
容许自己不去做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才是对自己最温柔的放过。
28)人情是不是钓饵,其实最终的决定权始终是在你自己的手中的。你想硬凹完美无缺的小公主人设,你想假装温柔体贴有问必答的知心姐姐时,它就是钩。但当你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尊重自己的原则、时间和能力范围时,它就什么都不是。做饵的不是亏欠,而是你希望自己去扮演一个你根本无法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