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同一个配方不同味道,差异源于企业文化、创始人认知、市场与环境等,从定位与回归的视角,一手分析原因、一手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创业者应意识到,统一企业评价的度量衡,用通行的财务会计语言与数据为法人治理体检,算好账、明告知,算法有依据、有迭代,方能真正完善治理结构。
1.1、定位:分期分段,松紧适度
1.1.1、初创期:形式重于实质
担着股东的名头,跑断腿,干着一线员工的活儿,是这个阶段老板的常态;好不容易熬到年底,哪有分红、忧虑公司还有没有明天,活不活得下来;谁是控制人、谁是决策人,需要按公司治理机制规划么?无须理太清。但形式得有,为长期发展奠基,但不必过度约束,以促和为主,避免合伙分崩离析。
1.1.2、成长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跨过初创期、成长期必须梳理股权架构、议定董事会机制,避免无知致失控/凛冬将至
股权融资阶段,创始人失去控制的主要形式为:出卖不恰当比例股份、让出董事席位,详见:
成长期,法人积极主动梳理与规范治理结构,能省钱、避坑,助力绕开混乱期。
1.1.3、成熟期:表里一致有实质有形式
怎样判定法人进入成熟期?业务稳定、组织完善、持续经营
此时的法人治理,既要符合法人内部发展需求,又要符合外部监督、资本市场运作、向公众曝光的需求,需要设计、合规、符合3-5年的发展规划的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的三驾马,车经营、投资、筹资需并驾齐驱
1.1.4、衰退期:一手撤退一手投资
欢迎探讨与交流,祝福喜乐安康。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